岳阳市一中杰出校友系列报道之一马克俭院士

【字体:    

岳阳市一中杰出校友系列报道

我是这里毕业的

——岳阳市一中杰出校友马克俭院士的母校情

6年前的一天,一辆小车快速穿过繁华的岳阳城区,即使经过岳阳楼也不作丝毫停留,就直接抵达岳阳市一中。学校传达室门卫礼貌地挡住了这位不速之客。

“我是这里毕业的,想进去看看。”他客气地说。

“那可不行。”门卫回答道。

“老师,把证件拿出来吧!”助手在一旁急忙提醒道。

他只得掏出院士证件: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克俭。

好在门卫知道院士的含金量,赶紧打电话通报。一会儿,学校校长廖炳晔、党委书记李赞辉急匆匆赶了过来,连声说:“欢迎老校友!”

“在有形中追求无限”的院士

今年3月下旬,当岳阳市一中联系上贵州大学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教授,表达对这位54届杰出校友宣传报道的意愿时,马院士的秘书立刻将《湘潮》杂志的专题报道文章发过来,随同一起寄过来的还有马院士许多最近的工作照和生活照。看到85岁高龄的马院士仍然那样精神矍铄,学校师生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自从岳阳市一中考上贵州大学几十年来,马院士沉醉于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吃苦耐劳,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自1985年马院士的成果首次应用开始,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高层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青海省西宁市劳动大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国际购物中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创新成果频频运用到各地的高楼大厦上。贵州、四川、广东、湖南、青海、新疆、上海等10余个省(区、市),他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达15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数亿元。其中,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节省工程投资1310万元;贵阳世贸广场获“中国楼盘创新大奖”“CIHAF04年度中国最佳写字楼”等荣誉。2007年12月28日,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院士,也是贵州省第一个院士。马院士始终坚信,勤奋是成功的秘诀。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他的时间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间结构研究所度过的。研究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连星期天也很少休息。马院士的理念是: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论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生产力,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乐趣。空间有形,追求无限。耄耋之年的马院士在有限的三维空间里,还将继续他永无止境的追求。

“步行60多里路上学”的高中生

2013年11月9月,岳阳市一中校长和书记专程前往贵州大学,拜访邀请马院士回母校为师生做一场专题报告。在马院士的办公室,当看到带来《校友录》高中十班里自己的名字时,马院士激动不已,当场回忆起在母校的学习和生活细节场景,虽然已是80岁高龄,但60年前的一点一滴还是记得那么清楚。

马院士1933年出生在岳阳县新墙河北岸马店的小山村。3岁时因母亲病逝、父亲投身国民党部队辗转各地而随外婆与舅舅长大。1940年因战乱跟外婆逃难到桂林,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1943年日寇进攻广西,随教养院逃难到贵州遵义读完小学考入贵阳市战时中学(现贵阳市一中)读初中。1949年初中毕业适逢解放,回到了岳阳县,在荣家湾一所小学担任教师。在当了2年小学教师后,认为自己书读得还是太少了,应当继续求学,于1952年通过插班考试直接考上了岳阳建设中学(岳阳市第一中学前身),并在高二年级10班就读。从荣家湾到学校有60多里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交通不便,每天要步行到学校,为了求知,他一点也不以为苦。由于当了2年小学教师,比同班同学大几岁,但他毫不自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自律精神特别强,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受到同学们的敬重和老师的喜爱。1954年高中毕业时,他想报考清华大学,一位老师对他说:“新中国百废待兴,建筑领域急需人才,可以考虑学习建筑。”最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湖南大学土木系)。

“连续三年看望母校”的耄耋校友

时间回到21世纪,马院士离开岳阳近60年了,虽然在岳阳老家已经没有直系亲属,但他对母校岳阳市一中仍有着一份浓浓的感情。有一次,一位来自岳阳的博士生向老师谈起了岳阳和岳阳市一中的变化,马院士的思乡之弦被拨动了,在湖南大学讲完课后,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开车直奔岳阳,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戏剧性的一幕。

2011年9月26日,在阔别母校近60年后,岳阳市一中校友、78岁的马克俭院士趁来湘讲学之际,抽空专程回母校探访。他自报家门“我是这里毕业的”,自豪自信的语气让每一个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他连办公室都不进,就去校园转了一圈,查看了当年读书的地方。他在校史陈列室端详良久,思索了很久。在听取了廖炳晔校长关于学校历史沿革的介绍后,马院士对母校取得的成绩由衷高兴,并表示愿意为母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2年6月18日,他又带领10多名专家学者回访母校。他参观了校史陈列室、体艺馆、田径场,并特意在当年就学时的老建筑、古樟树前合影留念,重温中学生活。在参观过程中,他回忆了当年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情况,对老师的近况表达了关切之情,并表示学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对他一生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参观完校史陈列室后,马院士欣然题写“不忘母校的辛勤教育与栽培,希望再接再励,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以寄语母校取得更大的辉煌。

2013年12月11日,马院士再次重返母校,作客“校友论坛”,为学校师生作精彩讲座。在“校友论坛”开幕仪式上,当接到自己高中学籍档案复印资料时,年届80高龄的马院士瞬时热泪盈眶,十分激动,连声说:“谢谢!谢谢!”随后在讲话中,马院士首先回顾了他在学校的学习生涯,充分肯定了学校百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接着作了题为《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在各行各业里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励志报告。他深情回忆了自己的“青葱”岁月,满怀感恩之情地讲述了自己的成功经历,殷切期望“学弟学妹”“后生晚辈”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为学校争光,为祖国多做贡献。活动结束后,学校许多学生久久不愿离开会场,他们汇集在马院士周围,争先恐后要马院士签名,有的要和马院士合影留念,有的向马院士请教,此时马院士已年届八旬,但精神矍铄,他那璀璨的成就,昂扬的激情,恳切的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名师生,他的精神和愿望将烙入一中人的脑海,成为一中人前行的动力。

“母校是我学习成长的地方,看到孩子们在这里健康成长,我很高兴!”马院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