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一中杰出校友系列报道之五吕奔校友宣传

【字体:    

岳阳市一中杰出校友系列报道之五

坚守心中的梦想 演绎人生的精彩

——记岳阳市一中杰出校友、首席科学家吕奔

在美国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时,他的重大发现被美国学术界评为“医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冲破重重阻力,他30岁回到祖国,成为中南大学医学领域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专家,成为湖南首个国家青年973首席科学家。他就是2001年毕业于岳阳市一中、现任湘雅三医院副院长的吕奔。

怀揣梦想? 笃学求真

吕奔1983年出生,家住岳阳市南岳坡。也许是洞庭水乡的浸润,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身上,透着一股优雅的书卷气。

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的严格教育,为吕奔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的沃土。祖父是中学校长,父亲从事气象预报和大气物理研究工作,母亲是中学物理教师。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吕奔从小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总记得小时候,祖父常常指着一张世界地图告诉他:“科技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你以后要把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报效祖国!”老人的教导在小小的吕奔心中种下了科研的种子,点燃了他的科研梦想。

“他父母非常严格,在他身上也付出了很多。”吕奔高三班主任兼生物老师唐景昌告诉记者,吕奔人品好,肯吃苦,高三时主动要求当劳动委员,也热爱体育运动;他非常阳光,总是笑容满面,不读“死”书,思维跟一般学生不同,他是老师办公室的常客,却很少请教一般性的知识问题,总爱探讨科学方法、科学道理。同窗们回忆说:高中三年,吕奔不是身体最棒的,但是他最爱运动;不是学习最勤奋的,但是最爱动脑筋;不是成绩最出色的,但是大家最欣赏的。

2001年,吕奔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在这里,他一边学习基础知识,一边涉足科研。由于医学课程较多,他只能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他联系的神经解剖与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位于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楼内,到了晚上,整栋楼静悄悄的,很多同学不敢一个人进去,要结伴而行,只有吕奔每天都是独自在陈列着各种人体器官和尸体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天道酬勤。他的人体解剖学成绩,一直是全年级第一。

岁月更替的点滴积淀,磨砺出宝剑的锋芒;不忘初心的始终坚持,丈量出奋斗的价值。从大学开始,吕奔接连发表了多篇有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在著名血液病专家、湘雅附三医院院长陈方平导师的鼓励和力荐下,2008年,博士毕业的吕奔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赴美国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妻子放弃在国内的事业,毅然赴美支持丈夫发展。

矢志不渝? 追求卓越

吕奔申请的Feinstein医学研究所,是脓毒症研究领域的权威,代表美国在炎症与脓毒症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据了解,脓毒症:通俗理解上的重症感染、败血症。我国古代医籍记载过大量类似脓毒症病例。1939年,白求恩大夫因抢救伤员感染了败血症,医治无效逝世。据权威统计,脓毒症病死率高达40%-70%。

而该研究所的所长KevinJ·Tracey教授是炎症学说的建立者,曾两次获诺贝尔医学奖提名。吕奔希望能成为他的博士研究生。然而Kevin不仅是该研究所的所长,也是一名临床医生,同时还是医疗集团的负责人,工作非常繁忙。吕奔找准机会见到他时,对方只肯给他5分钟的见面时间,而且极不客气地告诉这个年轻的中国人:“我不招研究生,因为没时间培养学生。”看到对方如此傲慢,吕奔的牛劲上来了:“你这两年缺乏顶尖级科研成果,就是因为没有我这样的学生!”看着吕奔坚毅、自信的眼神,他的态度竟发生了急转弯,欣然招收了这个中国学生。

雄鹰总是向往蓝天,那些最美最绝的风景就是它苦苦追寻的目标。在美国读博5年,吕奔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实验室里。他在用智慧和汗水追求创新和卓越。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能急功近利,更没有捷径,夜幕之下,他工作的实验室总是灯光通明。

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言:“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不懈地探索、恒久地付出,年轻的吕奔以平实淡泊的心态踏实坚定地前行。正因为热爱,才会甘愿付出,无怨无悔。当超群的才华在勤奋的催化下绽放光彩,机会与荣耀又怎会不垂青于他呢?

一番拼搏后,吕奔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他发现了脓毒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中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蛋白激酶R,这一成果被美国学术界评为“医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他连续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原创性科研成果论文,被国际学术界同行认定为“炎症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

吕奔的研究发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激荡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一池春水!

2013年,30岁的吕奔回到了祖国,成为中南大学的正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选择的是“临床科研双肩挑”的道路,希望能继承和发扬湘雅的传统——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科研创新。尽管这条道路会增加他的工作难度,甚至迫使他走一些弯路,但是他相信以临床为导向的科研工作,最终能更加造福人类。始于定位,成于分解。在湘雅,他负责的科研团队有20多人,其中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1人,还带了5个博士后。由分管医学教育到把握整体研究方向,不仅仅是对他领导才干的发挥运用,更主要的是对他把控全局能力上的全面考验!

总是带着灿烂笑容的吕奔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严师也是益友,开朗温和的性格让他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怀揣一颗朴实无华的心,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点燃学生的科研热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每天上午8点,吕奔都会准时带着学生对所管患者查房。满腔热忱,兢兢业业。他以共产党员的高要求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引领同事们学以致用,攻坚克难,去弄懂吃透一道道技术难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实验室里留下他反复实验的身影,研究成果沁透着他辛劳的汗水,每一份科研成果,呈现出来的时候,总是闪亮而光鲜的,但是背后的艰辛劳动和承受的苦楚,只有吕奔自己心里最清楚。

吕奔埋首科研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学医的初心。他视病人为亲人,践行担当精神,工作上做到一丝不苟。他的专长、担当、热情,使他赢得了同事和患者的折服、点赞。

吕奔在重大理论上的成就,能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重要方向。由于脓毒症休克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他入选了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学者,并成为湖南首个国家青年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一腔热血? 情深意长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吕奔心中始终流淌着一腔爱国情怀,在国外尤为深切。

他说:“我知道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的初心不在这里,祖国更需要我。”那年,他不顾美国导师的极力挽留,拒绝美国当局的诸多诱惑,坚定地投入了祖国的怀抱。

“身处异国,才能从心坎上感受到祖国的重要,国家强大了,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荣耀!”吕奔说,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一定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科研工作者,要不怕“坐冷板凳”,要瞄准一流、追求卓越,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之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7年11月,他带领科研团队访问美国,用自己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科研创新发现,再次惊艳世界!国际学术界惊呼:中国人来了!中国人的研究从全新的角度解释了脓毒症休克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开拓了攻克脓毒症研究的新靶点,为今后的治疗指明了方向。有专家大胆预言:中国人的研究成果,有望彻底攻克脓毒症这一困扰了人类数千年的医学难题。吕奔用丰硕成果在外国人面前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力量。

采访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吕奔虽然身份有了很大变化,但对于母校岳阳市一中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感恩却愈发浓重。校园的一草一木,他至今仍历历在目。他经常和老师们保持联系,倾情关注一中的点滴变化。“中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要培养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追求卓越,追求创新。”吕奔这样寄语一中的师弟师妹们。

“感谢一中,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吕奔对市一中有着深厚的感情。“班主任唐景昌老师独特的思维模式,物理课杨锋老师的严谨推理方式,语文课陈浩老师的高超写作技术……对我影响特别大。”吕奔饱含感激,深情回忆。

他说,他为母校有这样一支德高为范、业务精湛的的教师队伍感到由衷自豪,祝愿一中的明天更加美好!

走近吕奔,你会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执着,一种全力以赴勇攀高峰的坚毅。热爱科学,乐在其中;孜孜以求,志在远方,在漫长的科研之路上,吕奔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演绎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