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殳凹教授,岳阳市一中2003届学生。
现任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长兼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等。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
王殳凹教授高中毕业于岳阳市一中288班,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圣母大学,博士后期间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工作。2013年回国入职苏州大学,组建了一支年轻的放射化学研究团队,面向我国核能发展及核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取得了一批居于世界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放射化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还为我国多个重大涉核工程和任务中瓶颈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我国现阶段紧缺的放射化学青年人才。
强“核”报国,勇当核安全“守护者”
2013年,王殳凹教授放弃国外知名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邀请归国效力,入职苏州大学。面对我国核能与核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他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他说:“以前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觉得是为中华之崛起而科研。”
他搭建了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锕系元素研究平台,合成出我国首例钚的单晶化合物,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放射化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了多种核素分离新策略,解决了铀、钚、锝、氚富集的瓶颈问题,加强了我国此前相对落后的乏燃料后处理基础研究,为核能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设计出多种材料用于放射性污染的快速净化,开发出一类高效的辐射防护药物尤其攻克了核素骨骼促排的难题,提升了我国此前较为欠缺的核事故应急能力,保障涉核军民的健康。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国际和国内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总引用87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
一直以来,王教授都怀揣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他一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边主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苏州大学高知群体入党的典型范例,受到光明日报和新华日报等的重点报道,带动了高知群体争先加入党组织的热潮。
立德树人,培养“核”事业接班人
王殳凹教授一直坚持立德与育人并重,科研与教学并举,他将科研融入教学,培养了一批现阶段我国紧缺的放射化学青年人才。
在教学工作中,王殳凹教授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全英文教学示范课、新生研讨课、教学改革课程以及网络公开课。在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中注重课堂育人,坚持融入核工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关注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增进青年学生对核科学的兴趣与使命感,培养不畏艰难、勇于奉献、争当民族脊梁的新时代青年人才。指导多名本科生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奖项,指导本科生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一等奖。
在科研工作中,王殳凹教授带领年轻的放射化学研究团队面向领域重大问题开展攻坚科研,目前该团队成员中2人次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3人次获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1人次获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4人次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4人次入选苏州大学优秀青年学者。培养了放射化学硕博研究生60余人、博士后10余人。培养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毕业出站后,全部入职我国放射化学专业方向的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开展本领域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