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种关系存在

来源: 【字体:    

课堂教学是一种关系存在

——基于生态思维视角的课堂教学属性探析

关??健

(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吉林??松原?138000)

[摘??要]实践证明,对课堂教学的不同认识决定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不同立场与路线。以往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大都从实体出发,关注的是每一种实体要素的作用。本文从生态思维的视角观察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样态。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态思维;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4. 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3)02-0010-03

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学改革的终端,课堂教学的样态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然而什么因素决定课堂教学的样态呢?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态系统,课堂教学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的课堂教学关系构成了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而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具有不同的样态。课堂教学的根本属性是关系,教学要素间的关联比区别重要,保持一定的张力是教学要素间关系的灵魂。

一、课堂教学的根本属性是关系

1.关系比要素更重要

生态学的真谛是整体论。生态思维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统一性,超越了两极对立的思雏方式,确立了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路径,把对局部的思考纳入到对整体的思考之中,强调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正如黑格尔所说:“譬如,一个活的有机体的官能和肢体并不能仅视作那个有机体的各部分,因为这些肢体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里,它们才是肢体和器官,它们对于那个有机的统一体是有联系的,绝非毫不相干的。只有在解剖学者手里,这些官能和肢体才是些单纯的机械的部分。但在那种情况下,解剖学者所要处理的也不再是活的身体,而是尸体了。”[1]从二元对立的立场出发,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多的是区分,并且往往忽略区分后的整合。而生态思维则认为整体性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特征,任何一个有机体,不能被分割为部分,也不能同环境分开,否则它就会失去生命与活力。大体相同的教师、学生,相同的内容,为什么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果不同,就是因为这些要素在不同教学主体那里形成了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关系构成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样态。课堂教学既是一种实体存在,更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比实体更重要。忽略了关系存在势必导致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毋庸讳言,在新课程实施申,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现象。例如,有的学者说“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2]在这里“训练”与“发展”是对立的。但实际上,训练与发展并非是根本对立的。从心理学上说,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3]而训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途径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最早揭示了这两者的关系。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离不开训练或者说练习的。教学中忽略要素间彼此的关系,或者是放大一种要素的作用,或者是将某一要素与其对立起来,或者是为了强调某一要素而否定其他要素,都会导致教学的扭曲,甚至是面目全非。当我们反对片面性时,如果连“片面”也不要了,我们就走向了新的片面性。

2.关系在关系者中存在

课堂教学关系表现为教学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课堂教学关系存在于关系者中。离开了关系者,其特有的属性随即消失。正如我们把教室里的桌子称为课桌是因为它存在于教室之中,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一样。作为课堂教学基本关系的教与学,从根本上表现为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关系。没有教师的价值引导,只有学生的自我建构,那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没有学生的自我建构,只有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价值引导只能是教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同样也不是教学,或者说不是真教学。关系只能存在于关系者中。

3.在关系中认识把握教学要素

事物的属性常常是在关系中才能认识清楚,认识教学要素的属性也必须在关系中,因为这些教学要素的属性是在关系中形成与确定的。例如,从主客体的角度来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对于教学中的其他要素来说,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就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来说,又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而就每一方面自身来说,在教学中,从教与学不同角度来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这就是叶澜教授所说的“复合主体关系”。[4]有在这种教师与学生的复杂多维的关系中,我们才能真正认清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属性。

二、教学要素间的关联比区别重要

1.关联体现了课堂教学要素间的根本特性

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被美国生态学家康芒纳称为生态学第一法则,即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包含许多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事事相关。每一种要素功能的实现都要受到相关要素的影响,这种关联比相互区别更重要。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多媒体运用不当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要素的关联。多媒体的使用要受许多因素影响。首先是教学内容,其次是学生特点,第三是教师特点。

2.教学要素间的关联比区别重要

生态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比相互区别更重要。在处理课堂教学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要素间的相辅相成,防止强调一种教学要素而忽略另一种教学要素,甚至完全替代。即使是一些相互对立的教学要素,彼此也是互补的。

例如,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的学者解读为课程要“回归生活”。其理由是“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2]这种认识是在用一种要素去替代另一种要素,其结果是教学实践走向极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以往的教学中的确存在着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相割裂的现象。但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而不是“回归生活”。

在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上,“打通”是正确的选择。“打通”就是要充分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把它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这种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是指社会生活,更包含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打通”强调的是二者的关联,而不是用其中一个去代替另一个。学校教育不能回归生活。人类最早的教育是融于生活之中的,学校教育的出现,是对原始教育的一种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真正的学校教育是一定要与生活拉开适当距离的,这才能使生活和教育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及各自独特的魅力。事实上,不论是卢梭的让爱弥儿回归自然,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尽管给后人以许多深刻的启迪,但在实践上都没有走得通。我们必须牢记在课堂教学中,各教学要素都是彼此关联的,每一种要素功能的实现都要受到相关要素的影响,关联比区别更重要。

三、保持一定的张力是课堂教学关系的灵魂

1.打破教学要素间的张力就会过犹不及

张力原初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实际上是作用于同一物体相反方向的力所构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这一背出而导致动态平衡的特征,张力一词已被一些学科使用。不同教学要素间的张力是实现教学和谐状态的前提,打破了这种张力就会过犹不及。例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位历史教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专题的教学设计,非常好地体现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张力平衡。首先教师精讲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然后学生对比分析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发展的原因。学生探究得结论:马列主义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题“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呢?”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最后教师精讲: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必定战胜资本主义,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一原理。从这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探究性学习要以接受性学习的存在为前提,并且接受性学习的发展要以探究性学习的新发现为前提。如果没有接受性学习做前提,探究学习则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创新,而探究性学习的创新发展又成为更高层次的接受性学习的前提。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仅仅是对立的,更是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

2.寻找教学要素间的张力是一种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关系是相反或相对的,如师生关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在驾驭这些相反或相对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也就是要形成二者间的张力。而寻找这种张力是一种实践智慧。例如,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所谓的直线教学与散点教学。从知识的连贯性上,我们可以把教学方式分为直线教学和散点教学。所谓直线教学是教学内容完全安排好的,一环扣一环,所有的学

生学习相同的内容,用相同的标准来评价。其最大的好处在于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促进学生大胆地自我探索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而所谓散点教学则不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自己认为需要的知识。其最大特点在于其跳跃性,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的空间。这种跨越式学习方式也努力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完整全面和深刻的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它对促进学生创造性、超常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欠缺与不足。[5]

直线教学是中国教学传统,我们老师习惯于直线教学。当新教材体现出了散点教学的思想时,教师普遍感到不理解、不适应,进而是抱怨。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补充知识点的方法,让新教材适应原有的直线教学。实际上,这两种教学方式缺一不可。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二者间形成一定的张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正确地使用这两种教学方式,找到二者之间的张力,达到

一种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生态思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属性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各种教学要素的实体存在,更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考文献]

[l]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82.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

[5]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