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们的爱,要说出来” ——百年名校岳阳市一中以德立校经验写真

【字体: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站在岳阳市一中教学楼走廊上,可见雄伟壮观的岳阳楼,浩浩汤汤的洞庭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瞬即从心底升腾而起。

这一所湘北百年名校,是湖南省首批挂牌的重点中学、首批命名的示范性高中、全国首批开办内地西藏班的中学。它是岳阳人民心目中的人才摇篮,在岳阳的基础教育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是岳阳很多家长与孩子心中的梦想。

该校也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生态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20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岳阳市一中校长廖炳晔倚着廊道,双手交叉,望着那名楼、名湖,目光深邃。“一中的师生,或许就是依着这湖、这楼的灵气,成长起来的。”他的脸上,浮起从容的笑意,“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德立校,希望学生在一中的学习,能为他们整个人生发展奠基,让他们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不当领头羊,身边就没有羊”

——以德立校,用忧乐文化凝练精神气质

岳阳市一中诞生于国势衰微的晚清,成长于战乱频仍的艰难岁月,历经11次校名变更、22次校址搬迁;但薪火相传,学脉绵延,弦歌不辍。百多年来,学校集纳着代代良师,他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气度超凡,驰名全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实施了以“青蓝工程、继续教育工程、中坚工程、名师工程”等四大工程。近年来,该校以此为依托,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在师生中明确提出弘扬忧乐、求索、骆驼与龙舟精神。

“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在于是否有一种无形的精神根植于教师心中。这四种精神,正是岳阳市一中这所百年名校永葆活力的力量源泉,也是引领每一位教师前行的精神图腾。”廖炳晔说。

百多年来,该校把立德作为办学的最高追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将“以文化人”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张小倩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在学校开教研会的情景,主持会议的是学校“岳阳市高中语文名师易石秋工作室”首席名师易石秋。虽说是教研会,但易石秋并没有过多地谈教研,而是语重心长地对青年教师说,岳阳市一中坐落在洞庭湖畔、岳阳楼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洞庭湖般浩瀚的知识储备,有岳阳楼般心忧天下的情怀,要成为“忧乐精神”的守望者和传承者。

熟悉教育的人都知道,在教师这个职业中,班主任岗位是公认最苦、最累的活,特别是高中学校的班主任,经常被人戏称为“永不下班的人”;而岳阳市一中的班主任更有着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

可就是这样一个“苦差事”,在岳阳市一中却要靠“抢”。“不当领头羊,身边就没有羊。”除了熏陶“四种精神”,廖炳晔还时刻用形象的“领头羊”理论唤醒老师的专业成长自觉,他对老师说,“学生最记得住的,是班主任。如果没当过班主任,教师生涯一定会有遗憾。”

高三年级组长文志斌是学校的生物教学骨干,曾经为了能当上班主任,写了一份长达3000字的申请书。如愿以偿后,他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他说:“只有当了班主任,我才感到我的教师生涯完整了;看到学生对我的信任与依恋,我才感到自己对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

化学老师雷罗娜出生于1992年,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之一。“能当班主任,我感觉光荣,所以,我一定要带好学生。”雷罗娜虚心向老班主任请教,平均每个月都和班上每个学生交流一次,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那年她带的高三生,80%的学生都考上了一本。为了当好班主任,雷罗娜空着“婚房”,把爱人也接到学校住,她说:“从早上6点多到晚上10点多,都要陪着学生,当班主任很辛苦,但我喜欢。我特别享受和同学‘亦师亦友’的状态。”

早在1985年,岳阳市一中就创办了西藏班,成为全省第一所创办西藏班的学校。36年来,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在湖湘大地上盛开。学校先后有100多名汉族教职工、80多名藏族教职工担任过西藏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其中在西藏部工作了10年以上的教师就有38人。他们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西藏班的孩子们,被称为“未进藏的援藏干部”。

西藏班英语老师朱丹从1999年就开始教西藏班,她和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15年,西藏班学生白玛拉姆对老师说,家里有个弟弟要上初中,想要她退学。朱丹立即找学生谈心,要她做通家里工作坚持一年,如果大学学费出不起由她来承担。后来,朱丹又找到朋友来资助这个学生,让学生顺利大学毕业,并在昌都地区第二中学当上了英语老师。朱丹说:“看到学生的成长,我们当老师的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各人一把号,同吹一个调。”廖炳晔将学校的教师队伍比喻成一个“交响乐团”,在这个“乐团”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都能看到“以教为本”的责任担当,都能看到“爱生如子”的赤子深情。

浩浩春风催桃李,百年名校育英才。建校以来,该校为国家输送了10多万名合格毕业生,大量优秀学子成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何长工、曹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科院院士陈文新,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幸福科技实验室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国家973首席青年科学家、湘雅三医院副院长吕奔,27岁成为全美最年轻的物理学教授陈勇,荣获第三届“科学探索奖”浙江大学周昆教授,藏班优秀毕业生、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格桑德吉,被授予“雪域脊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的斯朗卓玛……

“孩子们,我爱你们”

——以德促行,用丰富活动镀亮德育品牌

“作为一位老师,特别是一中的老师,其实是不太容易的。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们也有烦恼、有焦虑,有时甚至会感到身心俱疲。但当每天早晨我们站在校门,看到充满朝气、有说有笑的你们走入校园时,所有的忧虑和烦恼便随风而散,我们又精神百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你们马上就要跨出校门、离开校园、走入社会,我还有一句话要说,这句话埋藏在心底已有三年,如果现在不说,我怕没有机会了。”2019年高三毕业典礼上,廖炳晔为莘莘学子送上祝福后,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接着说,“这句话就是‘孩子们,我爱你们’。”

说完,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很多学子的脸上,挂满了感动的泪水。廖炳晔的眼睛里,也渗出泪花来。“对孩子们的爱,就要说出来。”回忆起这个片段,到一中工作14年、任校长11年的廖炳晔仍然记忆深刻。在他眼里,兼顾在校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教育,促其全面发展,对每个毕业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助其终身发展是最重要的;而这些,正是一中“为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的办学育人理念。

2021年3月,清晨的阳光拂过岳阳市一中的校园,印在了2000多张朝气蓬勃的脸上。在廖炳晔激情的“出发”口令声中,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列队整齐,步伐昂扬地向20余公里外的君山公园走去。这是学校每年一届的“远足君山磨砺意志”活动。

这不是单纯的远足,而是体能的锻炼、意志的磨砺,是潜力的挖掘、极限的超越,亦是学子们亲近自然、团结互爱的方式。你看,一个个可爱的身影,令人动容:师生的脚上,磨起了水泡,贴一片创口贴,咬紧牙关继续走;腿抽筋了,到路边按摩一下,又一瘸一拐地去追赶队伍;看到身边同学坚持不住了,互相搀扶着继续前行……

活动完毕,635班的学生刘竹铠说:“远足太有意义了。作为班长,我在远足的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往前走,还要不断地折回,帮助其他同学,这让我更加懂得了责任、懂得了团队精神。”

“仅仅通过灌输、学科渗透,是不够的,也是低效的。”廖炳晔说,“一中将德育同各项活动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创设品牌德育活动。”

在德育活动实践中,该校创造性开展了远足君山、成人仪式、龙樱计划、校友论坛、格桑花开在校园、屈原区社会实践等六大励志活动,并开展了青年党校等课程。“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德育行动纲领,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该校党委书记李赞辉说,“岳阳市一中的教育,不只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一份份好的成绩通知单、一张张高考录取通知书,而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个会思考、会创造的人。”

副校长何波告诉笔者:“学校与社会、家庭共同架设了‘三重’立交桥,夯实了校级领导、处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四级’管理队伍,构建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四全’模式。”

这些,学生秦语和的妈妈何艳阳深有感触,她说:“学校很重视‘家校联合’,也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比如我家孩子喜欢舞蹈和音乐,每年的文艺汇演,老师和家长都会支持她参加。上晚自习后,我们来接孩子,总是会看到孩子们有说有笑走出校门。这种精神状态,让我们做家长的看了也舒坦。”

“办一所学生乐意回来的学校”

——以德服人,用青春记忆留住学生乡愁

“如果你眼中盯着的仅仅是升学率,虽然会培养很多‘高考尖子’,但是毕业后,这些‘高分’学生可能将自己当成过客,一去不复返。如果你在有高升学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学生能不怀念学校、依恋老师吗?”廖炳晔说,“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应该是孩子们乐意回来的学校。”

因此,每次参加学校毕业生聚会时,廖炳晔总是喜欢询问学生,让他们说说母校最让人难以忘怀、终身受益的东西。同样令人感慨的是,这些当年成绩优异的孩子所深深眷恋的,不是分数、排名,而是坚毅、友善、担当等精神文化品质的传承和记忆。

“我校成立了20多个社团,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留住孩子们的青春记忆。”岳阳市一中团委书记陈文琦说。该校还定期举办“九月校运会”、“十月爱心节”、“十二月艺术节”、“三月学生篮球联赛”、“五月校园歌手大赛”、“十一月朗诵比赛”;定期组织朗诵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竞赛、书画比赛、辩论赛等,定期开展爱心义卖、迎新服务、运动会志愿服务、环保宣传等活动,让学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班上有时还会举行集体过生日呢。”学生曾小雅说,“学校的各种活动,让我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情。”

学校以德立校的办学育人理念,或许就是校友们愿意回来的理由。“每次放假前,总有校友在微信群里‘隔空喊话’:啥时候回咱一中看看?”这已成为一中校友不成文的“寒暑假作业”。而这句话,也让一中老师最有成就感。

54届校友、如今已88岁的马克俭先生是贵州大学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常与岳阳市一中没联系,学校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校友。但母校却在马克俭心中沉甸甸的。2011年9月,78岁的他趁来湘讲学之际,抽空回母校探访,自报家门“我是这里毕业的”。他连办公室都不进,就去校园转了一圈,看看当年读书的地方。后来每一年,他都要回访母校,重温中学生活。

2013年从岳阳市一中毕业的学生张芬,有一年来到学校,发个信息给校长:“老师,我送一个东西给您,怕您不喜欢,我放到门卫室了。”廖炳晔来到门卫室,原来是这位学生从网上找到他的照片而临摹的一幅油画。这让廖炳晔十分感动和欣慰。让他欣慰的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工作上遇到困难,都发信息请教老师,老师们也依然像在学校一样,热心帮助学生解惑。

该校数学老师毛雪琴,曾毕业于岳阳市一中,她曾在外地很多名校工作过,但2015年,她选择了回母校。期间,她多次获得省市各类教学竞赛奖。“我在外地工作时,很多老师留我,但我还是回来了。岳阳市一中是全省最好的学校之一,也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它在我的心目中是最好的学校,我要回到这所我心中所爱的学校。”

大雪时节,行走在岳阳市一中校园内,通道蜿蜒洁净,绿树亭亭如盖,草坪生机盎然,典雅别致的校园,处处洋溢着百年名校的书卷气息,呈现出学生激情乐观的精气神。冬日的风,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面吹来,拂过千古名楼,载来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在这所著名学府内氤氲、升华……

校领导班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岳阳市一中西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道,在洞庭湖畔远足,行程48公里,锻炼意志力,传递爱与责任。 徐典波 摄

岳阳市一中成人典礼活动。

岳阳市一中2021年韵律操比赛。 徐典波 摄

岳阳市一中全景。徐典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