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樱”密码的破译——岳阳市一中办学育人经验写真

来源: 【字体:    

在校长廖炳晔的注视中,学生们走过“成人门”

学校环保社团“青鸟社”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活动

老师与学生在一起

教师运动会

远足君山

  《湖南教育》记者 刘秋泉 刘茜 罗赵华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岳阳市一中,便伫立在这水畔、楼旁。

  2006年5月,几个从这里毕业的在校大学生,怀揣一种情愫,发起成立了一个公益性质的学生社团——“龙樱社”,目的在于广泛联络岳阳市一中毕业的大学在读校友,加强和母校的感情交流。他们设想每年策划一个主题活动来为母校做点什么,同时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学弟学妹成就梦想。从此,一组组以“龙樱”为代码的“情感电波”,从大江南北,甚至大洋彼岸,飞越八百里洞庭,翻越岳阳楼顶,到达这里,从未停歇。

  毕业了的学生,为什么会对母校如此深情不变、牵挂有加?这所学校的办学育人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奥秘?让我们走进岳阳市一中,破解这“龙樱”密码。

  着眼学生全人生

  见记者来访,校长廖炳晔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与我们聊了起来。

  面对记者抛出的“龙樱”密码的话题,他直奔主题:“评价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毕业后,是否还记着这里的老师,是否还记着这里的学校。”

  随着他的讲述,一个个镜头在我们眼前呈现。

  “难忘的时光转眼即逝,当我们被打上XX大学的标签,当我们看到落叶飒飒,当我们静静走在路上,当我们在远方不思量自难忘,都会想起你——我们温暖的家,一中。”

  这是首届“龙樱”团队的开场白,他们在给母校同学的一封信中说,我们是你们的学姐学长,和你们走过同样的历程,明白大家的困惑,理解大家的彷徨,所以我们能站在你们的角度,来看待你们的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今天的参与者很可能就是明天活动的组织者,支持今天的我们也就是支持明天的你们!

  周栗铖,老师和同学称他为“板栗”,是2012年“龙樱”计划的组织者。接力棒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六届了,他介绍说,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龙樱”已经形成龙樱暑期夏令营、龙樱寒假交流会、高考加油视频三项例行活动。其中,高考加油视频“我们在这里等你!”为分学校拍摄,场面感人至深。他表示还将继续发布加油视频,但会以各个城市为单位进行拍摄,这样更显“龙樱”的团队精神。

  “寄一枚明信片,予110周年的母校,也予过往的你。”周雨馨接过接力棒 ,启动了“龙樱计划2013明信片活动”。

  明信片如云一般飞来。

  “感谢三年的培养,让我拥有今日的灵魂和成就。祝母校110年生日快乐,桃李芬芳。”来自北京大学的许睛同学,发出了“龙樱”的第一封明信片。

  “那不是一段旅行,旅行会有终点。我的未来,未来的一切,永远有你。”正在非洲丛林考察的校友朱红军同学,发出了“龙樱”最远的明信片......

  如果说,刚刚毕业的学子“人走茶未凉”,那么接下来廖炳晔校长讲的三个故事,则让我们禁不住动容——

  54届校友马克俭是贵州大学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常与学校没联系,学校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优秀的校友。但母校却在马克俭心中沉甸甸的。2011年9月,78岁的他趁来湘讲学之际,抽空回母校探访,自报家门“我是这里毕业的”。他连办公室都不进,就去校园转了一圈,查看当年读书的地方,在校史陈列室端详良久。2012年6月,他又带领10多名专家学者回访母校,重温中学生活。今年11月21日学校110周年校庆,他将专程回母校,为学生们做一场主题报告。

  校友们回来,喜欢到母校校园歇息、逛逛。有一年国庆,孙楠生和陈白玉两位校友回岳阳休假,没和学校打招呼,悄悄到校园转了一圈。看到学校环境卫生非常好,便询问学校有几个环卫工人,搞得这么干净。当得知只有一个环卫工人,而卫生保持主要靠学生的行为养成时,他们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还有一个学生,1989到1992年在学校就读三年,后来事业有成。虽然到了外省发展,他没忘记母校,2010年春节他回湖南,带着全家,踏着还没融化的雪,来到学校“故地重游”。他当场表态:拿出100万来设立基金,每年20万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贫寒学子......

  故事讲完,廖炳晔开始阐述他的理念,他认为:“评价学校好坏的维度很多,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也有社会的,比如看升学率。但我们常常忽视了服务对象怎么看学校。”他表情凝重地说,“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离校时的心情,离开后的感受。如觉得学校是牢笼,那教育肯定不成功。我们还要看学生对书的态度,如把书都扔了、扯了、烧了,那说明学生度过的是噩梦般的三年。关注到这一点,办校育人的想法和思路就会完全不同。”

  他欣慰地表示,岳阳市一中关注到了这些。所以每当毕业时,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们把一本本书籍仔细地收拾好,打好包的情景,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欢快的笑容和离别时滚烫的热泪。

  记者了解到,岳阳市一中高考一本、二本自然上线率,2013年分别高攀到67%、91%,位居湖南省示范性高中最前列,平均每年有5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但我们的交流,始终围绕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长远教育”——

  “岳阳市一中从来没有开办过重点班。”听到这句话,许多人第一反应:“不可能!”对此,廖炳晔斩钉截铁表示:“一中历史上都没开办过重点班。不开设重点班,是我们办学的传统,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理念。无论哪一届的哪个学生,包括教职工子女,我们都一律均衡编班,班级任课老师也均衡搭配,不同性别、年龄、经验、能力的教师尽可能各班平衡。”

  “也曾有人提出我们不妨打分层教学的‘幌子’,升学压力太大啊,我们也确实有过动摇,但我们咬咬牙,硬是坚持下来了。” 廖炳晔说,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全体,没有寄读生。也不以任何理由驱赶“差生”,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让他们发展,而不是挖空心思在学籍上做手脚。正因为如此,不只是考上清华北大的才记得学校,就拿“龙樱”来说,负责人大多是普通院校的学生。

  是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太多的学校在想,太多的学校在说,但很少有学校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践行。翻看一中发展历史,不得不惊叹这所卓尔不群的学校——

  一中人不会忘记,老校长刘建中,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重复教育甚嚣尘上,刘建中校长在岳阳市一中开始了震动全省教育界的“单方面裁军”。当时,各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其风也盛,其害也大。他第一个在《湖南日报》公开承诺“四全六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中下学生全面提高,文理科全面学好,课内课外全面安排;不招重读生,不办复读班,不随意增减课时,不利用假日加班补课,不滥发资料和压作业,不搞频繁考试,不以考分和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教工好坏的唯一标准。

  也不会忘记,老校长刘昆璧,首届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1993年,他在“四全六不”的基础上,再一次为岳阳市一中“量身定做”,出台了全新的素质教育办学思想——“两全五学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同样不会忘记,改革开放30年时,《湖南教育》杂志回顾30位感动湖南教育的人物,岳阳市一中就占了三位:刘昆璧、王继初、方翠英......

  学校党委书记李赞辉的一番话,把我们拉回现实。他告诉记者,学生就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的绚丽绽放需要学校提供的“阳光”“雨露”“营养”,“首先,一中的教师是幸福的,充盈职业幸福。他们不是升学率的机器。只有在这样的老师呵护下,学生们才会如五彩缤纷的花朵,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绚丽绽放,感受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幸福。”

  这在“酒店公寓”式周转房上得到体现。

  一中党委副书记易石秋告诉记者,2003年时,学校为配合“百年校庆校园布局优化”工程,校园内的教师宿舍整体搬迁到八字门教师新村。校园变大了,变美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老师们不住校,学校管理带来了不便和盲点。

  怎么办?在优化环境和学校管理间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12月,66套“酒店公寓”式周转房竣工。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政教主任、西藏部主任,主管年级的副校长全部入住,周日到周五全天候和学生们在一起,尤其是60位班主任早操、早读、课间操、午休、晚自习、晚就寝6到堂。

  付出自然会得到回报。2012届高三毕业生自发筹集感恩善款,为学校捐赠大树,建立“感恩林”:一棵“两头”树龄60多年的大樟树,一棵树龄40多年的朴树,五棵粗壮的樟树光荣入住。

  如今漫步第三栋教学楼前,“感恩林”中的树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美丽的风姿令人赞叹。

  与学生在多彩的平台上共成长

  岳阳人说,一中的学生,就是不穿校服,也能分辨得出。

  一中学生怎么会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到底是什么?

  今年3月27日,清晨的阳光拂过岳阳市一中的校园,印在了1000多张朝气蓬勃的脸上——在廖炳晔校长激情的“出发”口令声中,高二20个班的学生列队整齐,步伐昂扬地出发了……

  这是学校第三届“远足君山磨砺意志”活动。路线是从市一中到君山公园再返回,全程达48公里,要求学生徒步完成。

  整个行程,我们看到的是同学们坚定的目光和踏实前进的脚步,听到的是他们豪气冲天的口号声和歌声:脚上磨起了水泡,贴上创口贴,咬紧牙关继续走;腿抽筋了,到路边按摩一下,又一瘸一拐地去追赶队伍;看到身边同学坚持不住了,接过他的背包,互相搀扶着继续前行……

  夕阳西下,廖炳晔校长走完全程,到达学校。走累了的他拿起一把椅子坐在校门口,一直等到最后一个到达的班主任,汇报班上的学生全部返校后,才放心离去。

  活动完毕,442班的柳超激动地说道:“远足真棒!我发现自己可以不断超越极限,我的意志原来可以这么强大!”李彧同学当晚在《远足人生路》中写道:“看似简单,看似平凡,看似无奇,其实走在远足的路上能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心怀目标是前提,心态调整是关键,与人交流很重要,团队协作不可少。”

  第二天,故事的主角却变成了高二学生。

  原来,他们高一时,学校是同时安排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远足君山,对此他们至今记忆犹新。岂料,学校出于各种考虑,今年只安排高一学生参加。已“升级”为学哥学姐的他们这下子“不乐意”了。

  “这可不行!”高二的学生直接找校长交涉。“措施是人定的。我们希望学校考虑我们的需要,我们也要远足。”最终,校长接受了高二学生们的建议,准备在来年考虑。

  “我们成功了!”他们笑作一团。在记者眼里,他们阳光、有修养、不做作,充满活力,散发着青春的魅力。

  今年7月,西藏部学生次旦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他因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住在湘雅附二ICU重症监护室,有生命危险。得知这个消息,师生纷纷捐款15万多元。

  高二494班的11名学生得知次旦的病情后,在步行街进行了一整天的募捐,筹得爱心款1000元。同学们一商量,觉得钱太少,决定用“钱生钱”的方式,来筹得更多的爱心款救助次旦。他们用这1000元爱心款订购了饰品,在汴河街进行了一整天的义卖,共筹得爱心款1853元。

  这次爱心活动的发起者卜天予说,他并不认识次旦,只是听说过这位校友,但自己觉得,帮助次旦义不容辞。

  如此充满青春活力、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学生,是在什么样的育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德育行动纲领,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孙礼副校长笑眯眯地跟我们数起了家珍:“架设了学校、社会、家庭‘三重’立交桥,夯实了校级领导、处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四级’管理队伍,构建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四全’模式,开展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汉藏民族团结教育、社团活动自我教育、爱我岳阳环保教育、强我中华励志教育‘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他介绍说,2010年,廖炳晔校长执掌一中帅印,一中传统德育活动中最具活力的那部分被充分挖掘,并融进了时代的新内容。远足活动、社会实践、成人仪式三大励志活动被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品牌来打造。

  社会实践活动说起来“冠冕堂皇”,可真能“活”“动”起来吗?

  一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还真是 “实打实”的。“虚晃一枪”,玩“花拳绣腿”怎么行?不能“标新立异”,那就持之以恒吧。学校先后与岳阳楼公园、市戒毒所、三五一七社区、市武装支队舰艇大队等多家周边单位联合,挂牌成立了14家“德育与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暑假,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与农村“零距离”接触,和农村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着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通过“变形”,学生理解了“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深刻哲理,心灵深处中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与日俱增。

  曾林舟同学在随笔中写道:“我收获了纯真的友谊,收获了清新的空气,但远不止这些,我正试着用青少年的胸襟、眼光和气度,从更广、更深、更科学的角度,在了解历史、把握现在,思考未来的基础上,思索农村,思索传统。”

  多彩的校园生活,更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廖炳晔说,除了远足和实践活动外,学校还通过成人礼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成人,意味着什么?迈过这道“门”,他们将“带着满满的青春记忆”加入成人之列。廖炳晔为学生描绘了未来生活轨迹:从明天开始,你们要为迎接高考而日夜努力;进入大学后,要为学业劳心,面临就业、考研的抉择;进入社会,迎接你们的将是生存和发展,将有更严峻的考验……成年就意味着选择、责任、挫折、拼搏,首先要学会感恩。

  5月4日下午,1200名应届高三毕业生在父母、老师的见证下,举行了盛大而温馨的成人礼。21名当天过18岁生日的学生还在全场的祝福声中点燃了生日蜡烛。

  火红的“成人门”下,是一张张充满青春朝气的脸。一个女生趴在老师的肩头伤感无比,老师拍拍女孩的头,调侃一句:“好啦好啦,有人在拍照啦!”

  和往年一样,成人仪式最感人的一幕还是学生向家长、老师献上十八岁成人感恩信。“曾经以为长大是件很遥远的事,再过几十天,高考结束后,我们就要离开你们,却从未向您道一声‘辛苦’。”

  从学生成长的意义上说,远足活动、实践活动、成人礼就好像给学生配上了三驾动感十足的马车,他们在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将跑得更快、更远。

  如果“三驾马车”属于“锦”,那么,社团活动就是“花”,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虽然已经离开岳阳市一中近3年了,但胡佳胤这个名字依然让师生们津津乐道。2010年,湖南省文科第一的桂冠被她摘取,之后她被清华大学录取。在清华的开学典礼上,胡佳胤作为新生代表发言,这是一份至高的荣誉。

  胡佳胤笑称自己是“能真正充分利用”社团的人。

  在一中读书3年,胡佳胤先后当过四五个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因为喜欢时政,她加入了视野时政社;因为对文学感兴趣,她竞选上了白玉兰文学社的干部;因为喜爱摄影,又成了摄影社的骨干……

  在别人眼里,胡佳胤有点不务正业、“官瘾十足”。可是,胡佳胤却列出了参加社团的种种好处:概括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在社团活动中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就读的姜静深有感触,她说自己在“拉帮结派”的校园社团中化茧成蝶。她掰着手指,将校园里的“活跃社团”全部“供”了出来。比如,爱心社,白玉兰文学社,青鸟社,党校,动漫社,晨钟广播站……在她的眼里,每一个社团,都有不同的特色,可给每个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青春的旋律里翩翩起舞。

  像胡佳胤、姜静这样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发展了个性、锻炼了能力的例子,在一中还有很多,他们激励着更多的学生积极加入社团。目前,一中成立了11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不是点缀的“花架子”,而是学生成长的真实平台。该校60%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喜欢的社团,并在社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岳阳市一中,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和感悟。而一中的校园,也因此充满了活泼的灵性与丰富的生命。

  或许,这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独特的气质吧!

  用开放的课堂涵养学生

  倪恒说,自己最难忘的一堂课,是语文老师柳彩萍组织的“醉在洞庭秋”语文主题沙龙。“那次活动颇具东山雅会、兰亭流觞之神韵,尔后我每每想及都会心潮澎湃!”

  2010年夏天,倪恒进入岳阳市一中读高一。当时,学校为他们这一届学子开设了校本课程“岳阳古文选读”,学习了岳阳古代典籍里的优秀篇章,如范志明的《岳阳风土记》(节选)、滕子京的《求记书》、徐君宝妻的《满庭芳》等,尝试引导学生们触摸岳阳文化的内核。

  上完这些课程后的当年秋天,学校教科室主任、语文教师柳彩萍决定带领学生们在汴河街、洞庭沿湖风光带上一堂总结课。于是,就有了倪恒所提及的“醉在洞庭秋”主题沙龙。

  当时适逢岳阳市首届高中语文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开课,因此,倪恒所在的449班全班同学和岳阳市高中语文青年骨干教师一起参加了“醉在洞庭”活动。洞庭湖畔,岳阳楼前,师生们席地而坐,品古论今,吟诗作对,酣畅淋漓。

  倪恒所在组的分主题是“华章初上——后羿射巴”。他在演讲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后羿斩死巴蛇——一个尸骨可以堆成丘陵的怪兽,这是在暗示我凡成大事需不畏艰难困苦;杜甫心忧天下,我知道要成为高洁之士必须心系天下;李白豪撒洞庭,我应努力使自己心胸开阔;张说滕子京复兴岳州,则是在贬谪之后的奋起、失利后的努力……这些都是前圣所为。我知道现在也同样重要,我于现在领悟过去,迈向未来。而当我真正领悟之时,我梦想的路途将更开阔。

  “这样一番话,竟然出自一个高一学生之口,确实让我觉得有些惊喜。”聊起这件事,柳彩萍很开心,“当然,倪恒并非个案。在一中,像他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说到底,一中学生综合素质如此之好,皆缘于我校一贯反对只顾眼前分数的‘短视’教育,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

  让教师轻松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这是一中人一直追求的目标。

  在校长廖炳晔看来,将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未来的非优秀教师不只是不懂得科学教法的人,还包括不会指导学法的人。为此,学校教科室组织全校骨干教师编撰了《岳阳市一中学法指导》。廖炳晔说,只有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这本校本教材集中一中骨干教师花了1年多时间开发,其中3次集中培训,7次校稿,内容包括高中生人生规划及心理、学习特点,骨干教师撰写的学科学法指导,一中优秀毕业生撰写的学法借鉴等,共35万字。该书还获得了“岳阳市优秀校本课程资源评选”一等奖。

  “教育绝不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一份份好的成绩通知单、一张张高考录取通知书,而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个会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我校结合实际,坚定不移地开好必修课,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因地制宜开发研究课。”说着,主管教学的唐景昌副校长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岳阳市一中选课指导手册》给我们。翻看着手中的选修指南,记者暗暗钦佩一中的特立独行。

  岳阳市一中不仅重视高考必考的选修课程,而且对于音乐、体育、信息、通用技术等非高考科目,均按要求开足开齐。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考上清华大学的一中校友李颖对学校此举十分感激:“在一中三年,感触最深的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加选修课,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程。选修课覆盖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方天地。”

  学校还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探究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早在2002年11月,湖南省首届学生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在岳阳市一中召开。一中展示的研究成果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称赞。2010年,在“湖南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研讨会”上,一中学生的《巴陵戏——正在消失的文化》《汴河街对岳阳旅游发展的影响》《动漫对中学生的影响及中学生对动漫的看法》等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唐景昌介绍说:“学校每年都会免费发放《岳阳市一中研究性学习记载本》,迄今已发放学生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10多万份,2010至2011年,肄业年级学生完成课题472个课题,撰写体验报告2851份,举行结题汇报91场。其中,《关于岳阳市部分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状况的调查》等6个课题,获湖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一等奖。”

  为了让学生们轻松快乐地学习,学校想了不少辙儿。开发网络课程就是又一个创新举措。

  语文教师方翠英是《高中语文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课题主持人。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校“高中语文网络课程”平台已经建成,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已初具规模。这一课程以课文为单位,按单元编排,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再到选修教材,逐册开发。“每篇课文含原文、教案、赏析、课堂实录、动画课件、音频视频、在线测试、课堂讨论等。适合教师在多媒体条件或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学习,也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方翠英说,她利用本课堂平台教出的《动物游戏之谜》一课反响不错。学生们课堂上登录素材库进行实时交互,发帖跟帖,参与度高,气氛非常活跃。这堂课的教学录像制作成DVD光盘后,参加湖南省第三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获得了省级二等奖。

  教务处主任吴樵夫告诉记者,学校还成功开设了校本课程。一中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早。2009年上期,在高一年级开设了“西藏历史”校本课程,很好地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藏汉关系源远流长,促进了民族团结。此外,2010年上期,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前文提到过的“岳阳古文选读”校本课程。全期开出了“岳阳楼概说”“岳阳风土记”“范仲淹与《岳阳楼记》”“滕子京与《求记书》”等6个专题,弘扬了求索精神,陶冶了忧乐情怀,深受学生欢迎。

  化学教研组组长綦尤娜说:“来一中后的10年间,我付出了很多,收获也颇丰。2012年4月,我当选为学校化学教研组组长,成为一中最年轻的教研组长。我觉得教研组除了潜心钻研学科教学方法,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她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全校化学实验比赛。在这次历时一年的比赛中,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高一年级500班学生姜煜。为了让孩子观察碘钟反应的周期性变化,同为长炼职工的姜煜父母,特意跑到市区给孩子买来了碘酸钾等试验用化学药品,一中实验室当时没有购置这种药品。“看着姜煜完成实验后绽放的笑脸,我觉得特别欣慰特别满足!” 綦尤娜笑着说道。

  这样,一中教师的每堂课都不是“涛声依旧”,更不是一张“旧船票”,而是学生向往的“乐园”。

【评论】

着眼学生的全人生发展迫在眉睫

彭佳景

  中小学办学是只瞄准学校的升学率,还是着眼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似乎不是难回答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又见怪不怪。有些学校一如既往地办重点班,一如既往地补课,学生一如既往地沉溺在题海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舆论的“纠偏”之声未能挡住“应试教育”的脚步。我们希望更多的学校能有坚定的正确的办学思想,我们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消除短视,看淡功利,着眼孩子的全人生发展。今天,我们高兴地与读者一起分享本刊记者采写的岳阳市一中办学育人经验的报道。其实我们知道,有越来越多的像岳阳市一中的学校,正在抵制“应试教育”的怪圈,走在正确的办学之路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岳阳市一中的“单方面裁军”名震三湘大地,全省优秀班主任王继初率先提出了着眼学生全人生的教育思想,后来,学校又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的办学思想。从那时到今天,岳阳市一中从未办过重点班,这对于一所普通高中来说,确实不容易。岳阳市一中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绝不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一份份好的成绩通知单,一张张高考录取通知书,而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个会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他们不搞“满堂灌”,而是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音乐、体育、信息、通用技术等非高考科目,按要求开足开齐。岳阳市一中架设了学校、社会、家庭“三重”立交桥,构建了“四全”育人模式和“五大系列教育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指向一个目标——着眼学生的全人生发展。这种办学思想是完全正确的,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教育规律的。

  着眼学生的全人生发展,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与近些年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国梦。中国梦也是青少年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丰满自己的羽翼,在全人生的“飞翔”中,始终做到神志昂扬。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人。我们当今的中小学生,是“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他们能否担当历史的重任,关系到国家的命脉。我们的学校,应该是梦的加工厂。应该为“中国梦”的实现,为加工产品校准型号,力争将来不出赝品,不出废品,更不出毒品,而是多出优质品。

  着眼学生的全人生发展,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们要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搞好多个领域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希望,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期待,我们决不需要单向的、呆滞的人才,而是需要具有开放的眼光、复合型的人才。现在的中小学生,过几年、十多年后都要进入社会,加入中国改革大合唱。要让他们在将来适应做一个合唱团团员,适应做一名改革者。如果他们只会死记硬背,毫无创造力和思考力,是适应不了改革的需要的。所以,我们的中小学校,再也不能搞“应试教育”那一套了,应该怀着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态度,着眼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和适应将来改革需要的全面的综合素质。

  岳阳市一中的办学经验非常宝贵。愿三湘大地更多的学校能加入到着眼学生的全人生发展的行列,这是时代最热切的呼唤和期盼。